首页>学术>学术成果

浅议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

来源:十堰市博物馆 时间:2019-02-20

  丁振东

 

  摘 要: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区,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本文着重论述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存现状,列举了其在古建保护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探讨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管理和未来开发利用的方向。

  关键词: 武当山 古建筑群 保护 开发利用

 

  一、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概况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素有“非真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故名武当山。据史志记载,武当山古建筑始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敕建的五龙祠。宋、元两代又在此山进行大规模的庙宇扩建,到明代达到鼎盛。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年(1412)动用江南九省钱粮贡赋,役使30万军民工匠,历时12年建成武当山9宫9观等33处宫观建筑群。至此,武当山升格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长期以来,武当山的古建修缮从未间断;但因资金问题,总是以金顶、紫霄宫等文物价值高、保存较好的景区为主,其他景区的保护则相对薄弱。多年来,武当山古建筑群因战乱、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毁损严重,大量古建筑存在瓦件脱落、屋面漏雨、木构糟朽、墙体酥碱、开裂、倾斜等险情,其中相当一部分古建筑濒临倒塌。

  二、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武当山现存建筑其规模之大,规划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武当山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在布局、规制、风格、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状。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规划严密,建筑杰出。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筑位置的选择,注重环境,讲究山形水脉布局疏密有致。建筑设计的规划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或深藏山坳,或濒临险崖,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

  2、高超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武当山古建筑群类型多样,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是木构宫观、铜铸殿堂、石作岩庙,还是铜铸、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达到了高度的技术与艺术成就。

  3、道教建筑之瑰宝。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始终由皇帝亲自策划营建,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说,其地位之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国现存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4、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神像、供桌等全为铜铸鎏金,铸件体量巨大,采用失蜡法(蜡模)翻铸,代表了中国明代初年(16世纪)科学技术和铸造工业的重大发展。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瑰宝,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它也是中国明代建筑及道教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明清建筑学和道教建筑学的重要史实,是古代匠人的艺术思维结晶,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损失或损坏会造成文化遗产不可逆转的枯竭。故而做好武当山古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对弘扬文化,传承文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存在的不足

  1、地方性法规体制有待完善。

  法律法规是在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最有力的依据,是根本。可是从我国现颁布和施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看,不足主要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成体系,保护与开发缺乏依据、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着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所依据的法律法规除国家颁布的《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办法》。这项管理办法于1998年开始颁布,于2008年加以修订,中间的周期是10年。迄今为止,仍没有一部完整的、系统的针对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正式文件,特别是在古建筑群的修缮方面,由于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导致修缮后对其检验时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

  2、部分景区城市化现象严重,破坏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景观和谐。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整体景观的和谐程度对该地区的发展极其重要。目前由于无序开发景区,城市化的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很多主要景区内的服务设施多,建筑无序且风格杂乱。武当山商业开发过热带来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游人的大量入住和使用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等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有些商业设施的建筑风格与道教圣地总体风格不相符,严重削弱了武当山的整体视觉效果,从而也弱化了其文化韵味。

  3、景区的生态容量亟待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相关研究也较滞后。根据调查及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就武当山的生态容量而言,游客密度以每10㎡不超过2人为宜,在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管理后可增加至3人。由此计算出武当山风景区景点瞬间最多可容纳3000人,以周转率3计算,武当山每天最多可接纳游客9000人。但是旅游旺季的旅游人数远远大于这一临界值。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武当山的旅游开发过度。

  四、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保护及开发对策

  (一)、健全相关地方性法制体系。

  规范化的管理,就必须要有法可依。实践证明,世界遗产要得到良好保护,必然要以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为保障。政府部门是行使国家权利的机构和组织,对政府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在管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作制度规定,最有效的无疑是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法律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赋予了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具体到十堰市武当山古建筑群而言,应结合20年的保护与开发经验,尽早出台一部完整的、系统的,根据武当山特区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还应该根据武当山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制定一部针对性的、地方性的、特殊性的法律法规和验收标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遗产保护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监管力度。

  虽然世界遗产委员会每隔6年对遗产地进行遗产重新评估,但是对遗产的监管,应该建立完整的监管体系。如档案管理、监测体系、量化标准,并定期组织专家、相关学者和社会公众对遗产地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给予评测,及时发现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不足,找到相应的方法予以应对。

  (三)、提高游客管理水平。

  1、通过设置浮动的门票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门票价格和遗产地价值并不能等同起来,这些可多参照国外遗产地保护的做法。为了减少大量的游客对于遗产地容量的冲击,管理者可以通过预约进入或者以提高票价来弥补保护的开支。并将收入用于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发展模式。

  2、对景区内的基础性范围设置进行整顿。既要为游客提供便利,又不能破坏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在必要的路段设置少量的摊点,提供必要性的基础服务,如住宿、餐饮等,减少商品类售卖,把特产、纪念品等放置在景区入口的金街、银街商业街区,并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3、多提供引导服务,设置相关的处罚条款。古建筑群的开发不仅要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要容纳更多的维护景区基础设施的工作人员。例如武当山景区的“小红帽”对不文明行为可以及时制止,以免造成对遗产无法修复的伤害。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应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加强与高校等科研机构的联系,积极吸纳专业人才。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管理和保护上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其保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需要吸纳和培养很多拥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通过加强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分享古建保护心得,才能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保护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五)、结合武当山古建筑群,深挖非物质文化内涵。

  目前武当山旅游开发多是围绕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来进行的,对非物质文化元素不够重视。不能仅以静态观光为主,还应注重挖掘其他非物质文化元素。例如:武当武术、道教文化、道教礼仪、武当山道乐、道教活动、朝拜活动、武当道医、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还可以根据不同景区的特点和历史发展背景,开发专题游活动,如八仙观品道茶、五龙宫赏道乐、玉虚宫寻医问药、“中国汉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听民歌等,让游客的每一段旅游活动都精彩纷呈,独具武当特色。

  参考文献:

  1.湖北省丹江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丹江口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2.湖北省十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十堰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孙珍: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

  4.税晓洁: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J],风景名胜,2003年06期。